
故乡,是没有墙的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是有“恋家”的感觉。家乡那群山环抱中的梯田,蓝天白云下的泥墙灰瓦、潺潺的小溪,血红的杜鹃,墙角的风车,灶台边的石磨,那一切的一切,真实又陌生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也温润着我的心。在外工作十余年,平日里也经常与同事或者朋友讲述自己的老家,每讲到尽兴之时,眼神里都会流露出无限的喜悦和自豪。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带上妻子和孩子回到老家住上一些时日,年年如是,雷打不动。
或许,大家会说,如此甚好。
甚好是甚好,可是有时却又徒增了几分感伤。冬去春来,时光流逝,社会变迁,只用了十几年的光景,随着村民的相继搬离和没有规划的劳动作业,故乡曾有的峰峦重叠、清溪曲折、水声松籁、欢声笑语,竟显得有些落寞悲凉——那个祠堂,房顶已经塌了,瓦灰跌落了一地,小格窗户罩满了蜘蛛网。我站在那里发了很长时间的呆,脑海里凝滞的都是曾经的画面,耳朵里还响动着十几年前的欢声笑语。

“你回来了呀!”村子里满头白发的阿婆拄着拐杖跟我打招呼。
“过年了,回来了,您身体还好吧?”我礼貌地回应。
“都好着哩”她说,“有房住,有水吃,有工打……”她还说,谁家搬到了哪里,谁家又搬到了哪里。她还劝我出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我告诉她,我会回来的,这里是我的根。莫名地,我隐约感觉到,家乡是回不去了的愁。

愁归愁,然而生于斯长于斯,我觉我应当写点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是职责所在。
老家,在大余西南边境茫茫群山里一个叫长岭的地方,大革命时期,历史上的“长岭会议”,就是在那召开的。

大年初一,天气晴好,春风正浓,阳光影像(赣南)俱乐部的九个老师风尘仆仆地从赣州来到了长岭拍摄赣南客家过年民俗活动——“香火龙”。邓老师他们去年秋天到这里拍摄过村里小溪旁边那一排黛瓦青砖的老屋边上那几棵大银杏树和以“长岭会议”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片子。老友、新朋在新年中相逢,泡茶、敬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就聊起了这次拍摄的切入点:铜锣,皮鼓,锁呐,祠堂,天井,敬龙,请龙……每个元素,在他们镜头里都是故事,是光影重合,是艺术再现,而这一切,也是我工作之余长期研究的学术方向。这些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海里遨游,渐渐地,故乡苍茫连绵的大山,俊秀挺拔的竹林,层层叠叠的梯田,蜿蜒曲折的石阶路……使故乡慢慢地清晰起来。厚重的客家文化,丰富多样的乡风民俗,阿婆慈祥的笑脸,阿公深情的目光,阿伯,阿叔舞动的香火龙,都是值得我深挖的课题。

村里十分重视这次舞龙活动,年前就请了河洞乡文化站长张家福老师做这次“香火龙民俗活动”的总策划,张家福老师是”长岭香火龙”的传承人之一,也是长岭人,按辈份,我叫他阿叔,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在传承和推广长岭香火龙。他说,“香火龙”最早是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祖上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它集音乐、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于一体,流传于赣南客家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乡村文化和生活气息,是一种意在驱除魔邪瘟疫,祈祷年岁吉祥,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独有方式。

家福阿叔把我和九位摄影师带到了村里的祠堂门口,一边指导村里的后生们用铁丝、竹片、稻草,来扎龙,一边继续向大家讲解香火龙的源起。
“香火龙”民俗活动流传于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有条火龙飞过长岭的上空,它喷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村庄,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那时起,就有了长岭人舞香火龙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背景的演变,长岭人舞“香火龙”的风俗逐渐演变为人民群众祈福纳祥,向往美丽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体育竞技的表现形式,寄托了人民群众祈丰收、驱魔邪、祛病灾,祈求百业兴旺,生活红红火火的诸多美好愿望。春节、元宵舞香火龙,是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天旱时舞火龙,是祈求龙王普降及时雨;结婚、做寿、乔迁新居、祭祖舞香火龙,是祈祷财旺福旺人旺,日子红红火火。

锁呐声声,吹开了山村里父老乡亲心里荡漾的春风。锣鼓阵阵,敲响了长岭人殷殷的盛情。仰拍,俯拍,蹲着,爬着,祠堂里的烂门槛,屋顶上的灰瓦片,墙边的雕花门窗,阿婆头上的花头巾,阳光下坐地玩耍的孩童,围观的少妇,抽烟的汉子……都因这“香火龙”在咔嚓声中进入了镜头。

落日的余晖悄悄地在长岭村的山垇里散尽,夜幕初降,全村的男女老少,以及在河洞街上赶过来的人们严严实实地围在村里的一户杨姓村民家房屋前那宽阔的大坪上,杨家兄弟都在外地打拼,个个事业有成,他们不但慷慨地赞助了这次村里“香火龙”活动,还把外地的朋友请过来观看自己村里古老,纯粹的民俗表演。
晚上7点,3名乐手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在上百只火把的照映下,在一群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下,5名舞龙手舞着“香火龙”,摇头摆尾,浩浩荡荡游走在山野小径,走过田垄,走进村庄。龙舞到每一户,主人便鞭炮迎接,“香火龙”应景雀跃而起,迅疾游至厅内,主人把灯一灭,“香火龙”便在鼓乐声中穿梭腾舞起来。主人不停地燃放鞭炮,围观人不断击掌助兴。围绕村子走一圈后,来到祖宗祠堂,由提香篮的老者摆放好香、纸、蜡烛和祭拜的三牲,点燃第一炷香后,舞龙者再把香火插满龙头、龙身、龙尾,“香火龙”腾跃而起,在鼓乐、唢呐声中翩翩起舞。5名舞龙手一气呵成完成了游龙、舞龙、送龙、化龙四个“香火龙”表演程序,即代表了“龙游四境”“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随即是“雪花盖顶”,接着是“团龙献花”“黄龙缠柱”“龙跳五门”。翻飞的“香火龙”随着鼓点、音乐轻重快慢的节拍,时而像潜龙腾空,追星赶月;时而像飞龙在天,喷珠吐玉,可谓是形态各异,变化层出不穷,现场鞭炮轰鸣,锣鼓喧天,掌声如雷。

美好的时光总是嫌它过得快。节目从晚上7点到10点,热情的客家人以“香火龙”方式酣畅淋漓地把美好的愿望呈现给了我们。这也是“长岭香火龙民俗活动”连续四年都被十里八村所赞誉与推崇的原因。这是打我记事以来,继春节燃放孔明灯活动,时隔数年后再现的客家春节文化大餐。幸好,邓建人老师一行把“香火龙”活动用他们的相机一一记录。

更难得和值得欣慰的是,我的父亲,今年61岁了,还是长岭香火龙活动的“主力军”。

然而,他还能舞的了多少年呢?“香火龙”还能走多久呢?
我们应该往好的方向着想的,正如我一如既往的“恋家”一样。“香火龙”是在赣南客家大地上孕育涵养、成长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绵不绝而独具特色,几经兴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一定会成为“长岭人”极为宝贵的精神纽带和思想资源,经由传承与创新,对未来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