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江西大余访理学之源

记载 2015-01-08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因为有了江西省大余县的牡丹亭,才有了周敦颐的理学(即道学);因为有了天下之“至理”的周敦颐理学,才有了天下之“至情”的汤显祖《牡丹亭》,从而在大余形成了一种“理”和“情”的相互对立、相得益彰的关系,也构成了一阴一阳太极图共存大余,名满天下。

  北宋庆历年间,周敦颐在南安(江西大余)刻苦钻研孔孟儒学释学道学,吸收各门各派之思想精华,兴办了濂溪书院,撰写了《太极图》、《爱莲说》等著作,创出了新的理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成为宋元明清四朝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也促进了周邻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

  灵秀梅岭 孕育理学文化

  深秋的一天,笔者来到闻名中外的江西省大余县牡丹亭公园,徜徉在吟风弄月台,恍惚中仿若穿越历史,真切地感受到关于理学的传说故事,感受到理学文化永恒的魅力。

  周敦颐(今湖南道州人)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父亲周辅成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对于周敦颐提出的问题,周辅成总是尽其所能给予解答。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就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还写出了一些有新意、有观点的好文章,被誉为“小神童”。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5年),28岁的周敦颐由洪州分宁(今永修)主簿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在南安,周敦颐不仅喜欢和当地贤达游山玩水,亲近自然,还经常去拜访名家名师,虚心请教,探讨学说,从而使他的思想观念更新颖、文化知识更渊博。

  南安府后花园(牡丹亭)绿荫亭东侧的吟风弄月台(原名玉池),池边多柳树,鸟语花香,风景甚佳,周敦颐经常在池边读书诵诗,给程颢、程颐传授理学知识。夏天的一个早晨,周敦颐来到池边读书,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周敦颐看到池内的莲花长出来后竟然没有一点污秽,深有所悟,之后,他提出了理学核心问题之一的“孔颜乐处”命题—“吟风弄月”是孔颜“乐”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要去“观物”、“静观”,从中体会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进而获得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坚定自我践履“中正仁和”的信心和决心。他还创作出著名的《爱莲说》,赞美了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在秀木参天、流水淙淙、景色宜人的丫山里,周敦颐经常观看《无极图》,分析和研究《无极图》的玄机,不断领悟《无极图》的含义。《无极图》原是自下而上来看。通过反复研究,周敦颐把《无极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从上往下看,并把《无极图》的名字改为《太极图》。据说: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规律。道教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不死,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规律,就是所谓逆。周敦颐把对《太极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受到《太极图》的启发,周敦颐不仅提出了“无极而太极” 的哲学命题,建立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宇宙生成论,还提出了“太极动而阳,静而阴”的思想,实现了哲学宇宙论与人生观的统一,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和强化人的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创作出闻名遐迩的《太极图说》。

  其后,周敦颐把“孔颜乐处”命题、“无极而太极” 命题、“太极动而阳,静而阴”思想等内容进行了提炼、整理、融合,创立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新理学。其后,周敦颐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学思想理论体系,解决了千百年来儒家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矛盾。

魁星塔

大余不仅是“天下之至理”的理学摇篮,也是“天下之至情”的《牡丹亭》圣地。周敦颐的理学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共存于南安,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相得益彰的关系,更构成了一阴一阳对立的“太极图”。

  理学诞生后的第二年,兴国县令程大中(程晌)调任南安军通判。程大中请求周敦颐收他的两个儿子为弟子,跟随周敦颐学习。周敦颐见程颢(15岁)、程颐(14岁)两人眉清目秀,通过考问孔孟之道又能对答如流,于是接收他们为弟子,并选取了一些圣贤著作和自己的《太极图说》给他们研读,程氏兄弟如饥似渴地钻研,每逢周敦颐讲学,均聚精会神聆听。在教学中,周敦颐非常注重讨论和辩难,每逢讨论时,兄弟俩总能争先恐后地阐述见解,有时还“新论”迭出。在周敦颐的培养下,“二程”步入了理学殿堂,最终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二程”成长很快成为南安军的佳话。一些达官贵人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周敦颐门下。为此,周敦颐兴办了濂溪书院,传播理学思想。濂溪书院弟子众多,南安学风盛极一时,道源书院、山堂书院、梅国书院、碧莲书院等应运而生,名声大振。宋绍圣四年(1097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途径南安时,写下了《南安军学记》,称“南安,江西之南境,儒术之富与闽蜀等”,并说南安“显闻所至必建学,故南安之学甲于江西”。

  其后,人们把濂溪书院改名周程书院;北宋宝佑五年(1254年),朝廷赐改周程书院为道源书院。景定四年(1263年),理宗皇帝赵昀亲书“道源书院”院匾,赐予南安。从此,大余成为“道学之源”、“理学发祥地”、“理学摇篮”。其后,朱熹、杨时、王阳明等理学名家纷纷来到大余寻根问祖,探讨理学,传播理学,使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理学不仅传遍了华夏大地,也传播到了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理学不仅成为宋元明清四朝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理学),也影响了周邻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学者黄百家在《宋元学说》中说:“孔孟而后,汉儒止,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程颢程颐)嗣之,又复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朱熹)。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据《南安府志》、《大庾县志》等记载:自周敦颐立学后,“文运既辟,仕途日开”,大余子弟在周程书院、道源书院、梅国书院、碧莲书院、山堂书院及社学、私塾等场所接受教育,学风兴盛,人才辈出,勋垂汗青,名扬千秋;魁星高耀,名家名辞,文章长存。自宋至清末,大余学子参加封建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出身的有163人,参加乡试中举人344人。大余人中榜的第一位科举进士是张醇,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科举状元是戴衢亨,同门同氏荣登进士的有南宋的何源毕和他的儿子何衢亨、何光龙,以及门生莫如德;还有清代的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亨、戴衢亨,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史称“西江四戴”。

  因为有了理学,所以诞生了戏剧《牡丹亭》。553年后,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8年),汤显祖以“南安府衙后花园”为背景,用“南安流传女魂恋人”和“杜丽娘慕色还魂”等素材,创作出千古绝唱《牡丹亭》。

  《牡丹亭》以反礼教、反理学为主题,主要是通过杜丽娘的形象来表现的。在故事中,“情”与“理” 的激烈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汤显祖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显然,作者是把杜丽娘作为“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的,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对立,与所谓“去人欲”的主张针锋相对。

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地选择南安,其目的就是为了最有力地“理学批判”。孕育“存天理,灭人欲”的天下之至理的理学摇篮,竟成了产生“因情而死,死而能复生”的“天下之至情”的圣地。

文化瑰宝 理学永留人间

  新中国成立后,素有“理学摇篮”之称的大余不仅吸引了中国的理学专家的目光,也引起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理学专家的关注,许多参观过大余理学古迹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理学古迹不仅是一笔珍贵历史文物,也是一本活的理学课本,一定要保护好、维护好。

  众多的理学景点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散发出无穷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一批批学者前来探源揭密,还吸引着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素有“理学名宗”之称的周屋村是理学祖师周敦颐的后人聚居地,数百年来,理学思想、理学文化在周屋村长盛不衰,族人用理学精髓激励后人,奋发耕读,人才辈出。周屋祠堂由前厅、中院、后堂三部分组成,设立了周公濂溪堂、周公濂溪的塑像、戏台等,整个祠堂充分体现了理学思想、理学文化的内涵。为了弘扬《爱莲说》精神,宗祠前一块牌坊刻下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前面有池塘数亩,种植碧莲,夏日荷花怒放,清香四溢,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时,村里会组织一些小孩朗诵《爱莲说》,讲解周敦颐创立理学的人生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周屋业余剧团也把理学及身边的变化写进剧本,创作出《爱莲唱》等20多部作品,在去年赣州市民间艺术会演上,《爱莲唱》摘取了一等奖。

  “王阳明落星亭”位于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是王阳明去世处。它建在临河的一处阶梯平台上,由亭阁、黄竹林组成,平台基石呈长方形,亭为四角亭,高约4米,琉璃瓦盖顶,四角飞檐翘角,宝葫芦顶,地面由多边形大理石镶拼而成,四周有水泥条凳供人们憩息。亭中立一座大理石碑,碑高2.14米,宽1.4米,朝西碑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落款是“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体”,1994年5月竣工。冈田武彦,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学者,日本当代儒家。

  也许是人们怀念理学大师王阳明把理学传播到了海外的缘故,王阳明落星亭建成后,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凭吊。2013年春天,日本理学文化专家渡边小江来到了大余县,瞻仰了理学大师王阳明,聆听了理学鼻祖周敦颐创立理学的故事。他说:“以前我读过周敦颐和王阳明的理学著作,也听过周敦颐和王阳明的故事,难以想象,现在我来到了他们创立理学的地方,我将终生难忘。”

  大余县以“理学古迹”为平台,大力整合理学资源,着力把“理学摇篮大余”打造成“天下理学旅游圣地”。 据悉,大余每年接待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因慕“理学文化”之名而来的游客达40多万人次。

  宋代诞生,明代兴起,清代鼎盛,民国低迷,现代热点,理学走过了九百多个春秋,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传说。让我们走进理学发祥地故乡—大余,真切地去观赏理学文化景点,去领略理学文化诞生成长繁荣的过程,去感受理学文化的无穷魅力,让这朵中国灿烂的文化奇葩永留人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