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有船工号子,茶乡有采茶歌,山里人喜欢唱山歌。
山歌乃山野之歌,越是山高林密的地方,山歌越是风行。古 代大余南安府四周苍山如海,森林弥天,山鸣谷应,鸟语泉咏, 这一切,在人们的心弦上激起共鸣,人们不禁怦然心动,引吭高 歌,直抒胸臆,因此相沿成习,蔚然成风。
不过,到了当代,大余山歌趋向萧条,可能这和大余山区森 林面积减少有关。但是其中有几个树多林深的乡镇(如内良、河 洞),山歌仍然长唱不衰。可见,林疏歌亦疏,山盛歌亦盛。
但不管怎么说,大余山歌在赣南民歌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 的,尤其是它无时无处不显示出的风俗性,值得探究。
一、大余山歌与大余风俗同步而生
作为民歌的一部分,大余山歌不但反映大余民俗生活,而且 同民俗生活结合得非常密切,人们熟悉的山歌,有和自然作斗争 的神话传说歌谣,更重要的是有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歌谣,有 表达愿望、趋吉避凶的祷祝辞,也有的是一种生产生活行为的再 现和回忆,或者是追溯劳动过程和生产意识的延续,或者是生活 欲望的想象。
如表现祷祝的《年歌》:
食了年饭扫净台请出歌郎师傅来你一支来我一支唱到天光 (亮)高兴回
上厅锣鼓闹阵阵一阵锣鼓请天神请得天神来保佑保佑天下 要大平
牛牯上岭也是马白鹤下田也是鵝指望年年收成好一年割 出两年禾
又如表现热爱生活、真挚爱情的(情歌):
新打篙车圆又圆打顶篱车灌旱田好田不用篱车水好妹不讨 郎的钱
高岭上打秆堆不怕天上大风吹相爱只要立场稳那怕别人泼冷水
如果没有篙车车水、高山堆秆(稻草)的大余风俗,就不会有上 述情歌。此外,还有再现生产生活的《牛头歌》《爬山调》等等。 可见,大余山歌与大余风俗是不可割裂的,是同步而生的。
二、大余山歌与大余风俗相互依存
由于大余地理位置独特(与粤、湘接壤),其风俗具有独特 的地方,可以说是江西、广东、湖南三省边界的杂糅风俗。在这 种风俗环境下所产生的大余山歌,其特色不免具有杂探糅性、综 合性。
1.风俗制约山歌
大余山歌的发生发展自然不能逾越大余风俗的规范,它总是 深受大余风俗的影响,并总是难免要反映大余的风俗,不管是良 俗,还是陋俗。解放前,大余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
太余南安城 章江水破身 个个女儿赛观晋 十个女儿娇 九个会偷人 一个不偷人 死了不甘心……
请别以为这首山歌是指责旧时妇女的不贞和私通,其实它所 影射的是女人的不幸。又如另一首:
十七八岁的新娘 七八岁的郎
半夜抱着老婆叫亲娘……
上述两首山歌都是对当时大余盛行买卖包办婚姻、童养媳风 俗的反叛和挝伐,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宣判,为人的价值、人性 复归、人性解放正名气、助威。
大余山区,有许多山歌都是产生于气氛热烈、声势浩大的 劳动场面。木排号子,则又是令人激动不已的山歌,其中‘‘放 排”“拉排唱”最为典型。山歌中虽不免染上当时对自然灾害的 迷信看法,有大量篇幅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祈求,祷告上苍保 佑,但又不乏壮观、快乐的情形。而“灯歌”则把野牛这一自然 物当作图腾来膜拜、崇敬。这一系列的山歌,都无不受到大余风 俗的制约,大余的风尚习俗、应酬规矩等社会意识形态,无不在 大余山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而风俗习惯的地域性 是很强的,如县城与乡村,有些凤俗习惯相同,有些则完全相 反,比如办丧事,大余县城人要吹唢呐,而乡下却不许吹唢呐; 办婚事,县城人禁吹唢呐,乡下人却一定吹唢呐。而红白喜事, 则一律放爆竹渲染气氛。这种风俗在大余山歌里可窥一斑:
(一)
爆竹一响等喜讯一队人马有笑容唢呐阵阵街上过棺材装个 城里人
(二)
爆竹一响新娘到唢呐一吹新娘笑今夜洞房拜天地明年生个 胖毛毛
上述可见,风俗对山歌的制约力是多么明显。
2.山歌弘扬民俗
作为民间文艺的山歌,它的形式朗朗上口,内容言简意贱, 明白易懂,易于传唱。因此,它能多方面广泛地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和弘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民族精神,它 所讴歌的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和纯真社会风尚习俗,揭示了民族 变化集体意识和智慧的深层积淀及其发生、发展的渊源。
大余山歌中流传甚广的《风俗歌》,就用了较长的篇幅叙述 大余人民欢度新年佳节的一些特有的“接春”“送礼”等地方色 彩很浓厚的风俗礼仪,并且这种山歌的演唱形式是比较庄重的, 常常是选择在厅堂、庙宇等神圣的地方进行。其内容大都是教人 勤奋劳动、俭朴生活、预兆丰年、喜庆丰收。无疑,这种唱风俗 歌的习俗,在当时是极为重视的。
大余虽然是偏远山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一个封闭的文 化圈子里,封建礼教习俗格外盛行,压抑了青年们对自由、对爱 情的大胆向往和追求。然而一代代热血青年却拿出勇气,渐渐便 有了“在家不唱山歌”“家中不唱山上唱”的约定俗成。于是, 在大余的土地上,青郁郁的山峦之上,蓝湛湛的天空之下,回荡 起行云流水般的情歌:
白白净净(我)唔(不)恋黑古溜秋(我)唔(不)嫌
好比高山牛奶子你哇(说)苦来(我)哇(说)甜
这种山歌揭示了青年男女的恋爱观,青年们所注重的是对方 的心灵美而不是外表美,这种恋爱观、择偶观,其实也是当时的 一种意识形态化的风俗。
3.陈规陋习与山歌中的糟粕
民间习俗在传播沿袭中,有好的、健康的,也有不好的、不 健康的。特别是大余山区的旧风俗含有许多封建迷信宿命色彩, 至今仍未杜绝。比如有的山区老俵四十多岁就为自己择定墓地, 挖好坟洞,以图‘‘风水”好,以备享受阴间的“极乐”。这种陋 习,在大余山歌中也可找到佐证:
生在世上受了苦
选择风水好宝地(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