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是唐代开元名相张九龄奉诏开凿的。 据《广东通志•山川》云:(大庾岭)苍岩叠嶂,壁立 峻峭,往来艰于登陟,唐张九龄开凿成路,行者便 之” H卷+但当时还不叫梅关古道,而是叫大庾岭道 或大庾岭新道。宋代设置梅关后,因古道经过梅关, 人们遂称之为“梅关古道”。时至今日,人们多称梅 关古道而少称大庾岭道,自然更不叫大庾岭新道了, 因为当时的“新道”已成了今日的“千年古道”了。为 行文方便,下文一律采取时称“梅关古道”。
关于梅关古道开凿的具体时间,史书记载有异, 大体有如下三种意见:
其开元四年(716年)。据张九龄在其《开凿 大庾岭路序》中说:“开元四载(716年)冬十有一月, 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执艺是度。 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阪险之故 ……” H卷十七清温汝适所作《张曲江年谱》以及《嘉庆 重修一统志》也持这一观点。这一意见较为可信,因 为这是张九龄本人留下的原始记录,并且经过了后代 学者的考据证明。
其二,开元十三年(725年)到开元十七年(729 年)之间。据《南安府志》记载,开元十三年至十七 年,张九龄都督洪州“然开岭必在督洪时事’。《南 安府志补正》也有载“窃计其事必在为都督时,盖开 元十三年后也。利民泽物之举正高位所得为,既以便 民,亦以便养”。由“必在’ “窃计”等猜测性词语可知 这只是一种臆测,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
其三,开元十七年(729年I。《新唐书•地理志》 载“始兴有大庾岭新路,开元十七年,诏张九龄开”。 此年张九龄还在洪州都督任上,任满后改督淮州。按 理他在这年开凿梅关古道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上所述,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是在开元四年 (716年)。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倾向和赞同的一 种看法。
关于开凿梅关古道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 个。首先,旧关道狭窄、迂曲、残破,不适应经济发展 的新形势。旧关道不但狭窄险峻,而且迂回曲折,在 百丈层崖中一线游走,车马难行“以载则曾不容轨, 以运则负之以背”。3卷十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 肩挑背负的运输方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了。另外,旧关道自秦汉开辟以来,历经800多年没 有进行过任何正式的或大规模的维护和修葺,中间又 历经战火摧残,特别是隋开皇十年(590年),俚帅王 仲宣反,遣其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即韶州,治今广东 韶关南),(裴)矩与大将军鹿愿赴之,贼立九栅,屯 大庾岭,共为声援。矩进击破之,’。[4]卷六十七经此一战, 旧关道更是残破,至唐初时遂成为“岭东废路”一条, 丛林侵道,数里不通。这样,开凿梅关古道就显得十 分必要。
其次,南北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也迫切要求改善 大庾岭的交通状况。一方面,隋代开通的大运河极大 地改变了南北物资交流的局面,东南地区在国家经济 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岭南岭北交往的重心遂逐 渐由西、中部转向东部,梅关古道开始取代西京古道 (桂阳峤道)而成为南北交往中最重要的通道。另一 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外贸易在国 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而海外诸国,日以 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 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3]卷十七而广州在三国魏晋以 来已逐渐成为对外商贸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始发港,国内外进出口货物在此集散,以前经古都长 安运销西方诸国的商贸交流便改由中原沿大运河南 下,经扬州溯长江入鄱阳湖,逆赣江过大庾岭顺浈江 下广州,这样,梅关古道就成为南北交流的关键。因 此,隋代以来南北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也迫切的要求 改善梅关古道的交通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遂诏令张九龄开凿大庾岭 新道,以适应国内南北经济加快发展和中外商贸交流 日益频繁的客观需求。
关于梅关古道是开新道还是修旧道,目前学术界 尚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仅是循旧道扩建,即拓展修筑 秦横浦关道,并没有另辟新道,其认为秦横浦关与今 梅关同在一处;[5]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开新道,即绕 过小梅关道而在今处开凿新道,其认为秦横浦关即今 小梅关。[6—7]
综观各家意见不难看出,大家都认为旧关道经过 秦横浦关,但对秦横浦关的所在意见不一,因此问题 的关键在于确定秦横浦关所处的位置,也即确定秦横 浦关与今天的梅关是否同在一处。据王元林教授考 证,秦横浦关在今大庾岭十里径与小梅关间的平 (横)亭,平(横)亭即是秦废关所在,它既非今天的小 梅关,更不在今梅关处。[8]由此可知,前后两种意见都 有偏颇。
其实,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既非完全新开,也 非仅循旧道扩建,而是部分利用了旧关道而开山辟 石,截弯取直,其中关键的一段即是绕过小梅关而在 其偏东约7里的隘口上,即在今南雄原梅岭镇梅岭村 和大余梅关镇梅山村另择新址相对而开,“缘磴道,披 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阪险之故”,这一段新道长 约15里,其开凿工程十分艰苦,至今我们身临其境仍 可见到,梅关关楼地段比两边陡崖低了 10多米,这凿 低的20多米全是花岗岩石,至今道道斧痕犹在,可见 当时工程之艰、之巨。从勘察到择址到开凿,张九龄 身体力行,全程监工,他利用冬闲时节,召集乡民赶 工,尽管开凿工程十分艰巨,但由于这是一项便民工 程,于五岭南北民众的出行大有益处,而且开工时间 不误农时,因而众人乐意出力,争抢出力,所以新道不 日凿成“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 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真所谓天堑变通途。
今天我们知道,古道从梅关关楼向南北两边伸 延,北接江西大余,南连广东南雄,全长90余里,道宽 2—4米,以青石及鹅卵石铺砌而成。现关楼南北古 道残存10余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 据实测,梅关古道比小梅关道缩短了约15里,这缩短 了的15里就是当时张九龄截弯取直而完全新开的 “新道”,其余的70余里则是在旧关道的基础上进行 了大规模的平整与改造。完全新开的“新道”与平整 改造后拓宽扩充了的“旧道”一起被称为“大庾岭道” 或“大庾岭新道”,也即后来的、今天我们所称的“梅 关古道”。
新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过往行人,也有力地推动 了岭南岭北两地的经济发展、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千余年来在南北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张 九龄的感激可谓至深至极,如嵇元纺就说:“公之烈伟 矣!自有天地便有此山,待有我公乃有此路,公之功 与斯路为并寿。” &]朱彝尊也有诗赞曰:“峻坂盘神 树,阴崖凿鬼工。芳尘羽扇冷,春燕玉堂空。不睹关 门险,谁开造化功。经过遗像肃,十载岭云东。” [10卷四 张九龄与梅关古道一起被载入史册,永远为人们怀 念、致敬。